:第二十章
太阳上来了,顾客稠了起来。
不远处的化工专科学院来了一拨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看来是利用星期天出来逛的。
他们发现了张来福的小百货摊子,一个个惊喜地睁大了眼睛。
女生先是挑发卡,挑头花,男生们则抢着翻年画,翻贺卡,有的把像框拿在手上前看后看的,欢喜得不得了。
这些年画太惹人了,有的男生明星、名车、名刀、名枪各买一张,有的圣诞贺卡和新年贺卡一拿就是七八张。
结果男生女生都不空手,叽叽喳喳地离开了。
张来福盘点了一下,这拨学生竟买了六十几块钱东西,净利润超过四十,可把他乐坏了,简直不敢想象。
陆氏堂兄弟忍不住羡慕,说张来福“这一网不错,网了一群鱼”!
想不到进的领带也好卖。
这个年代即便城市人穿西装打领带的也很少,但总有赶时髦却不懂着装规矩的人,穿夹克衫打领带,甚至穿中山装也打领带的。
张来福这次进了二十根领带,带拉链的那种,方便不会打领带的人,进价一块钱一根,开价五块,正常还价两块五,还有给三块的,但两块也卖。一天下来居然卖掉八根。
傍晚收摊,骑行在回武塘的路上,张来福像做梦似的,心中滚涌着奇异的快乐。
想不到自己第一天做生意,就取得这样的开门红,他并不认为是星期天的原因,通过一天的经营,他对自己进货的眼光相当认可,而且他还明白,生意做长了,他进的货会越来越好。
他像小四子和沈喜宝一样,拢路旁菜场买了菜。他宿舍里的油盐酱醋还不全,就买了两块钱猪头肉,回去下面条做“浇头”。
晚上马石根、小四子和沈喜宝三人嘻嘻哈哈来到张来福住处。
马石根问今天做了多少钱,当听说做了一百六十八块时,三个人都很惊讶。
马石根急急忙忙翻看张来福的货包,在南京他俩分开来进货,以为张来福进的都是他摊子卖的那些货品,哪晓得进了如此精粹和“另类”,眼睛都睁圆了。
沈喜宝和小四子也凑上来看,啧啧称赞,说货进得好。
马石根取出一扎圣诞贺卡,说这是什么画片,也好卖?张来福微笑着说很好卖。
沈喜宝笑他无知:“你笨哦,这不叫画片,这叫圣诞贺卡,还有十天就过圣诞节了,肯定好卖啦!”马石根懵懂地问:“什么神蛋节?我怎么没听说过?”
张来福、沈喜宝和小四子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张来福对他解释,不是神蛋节,是圣诞节,齐天大圣的“圣”,诞生的“诞”,圣诞节是西方的一个重要节日,现在传到中国来了,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爱在这天互相赠送圣诞贺卡,是一种文化时尚。
马石根沮丧地支唔:“我哪懂外国人过的洋节?我没有文化……我小学只上到三年级。”
沈喜宝感叹:“看来做生意还是要多懂知识呀,有知识武装头脑,才能胜人一筹!”
小四子说:“石根,要你带来福学进货的,看来以后你要反过来向他学习哩!”
趁马石根仔细检查货品,小四子和沈喜宝把年画捧出来,摆在床上翻看,张张都喜欢。
张来福要他们挑几张拿到宿舍里贴贴,两人也不客气,每人选了四张。
沈喜宝把电影明星刘晓庆捧在手里端详,说有点像腊梅哩,小四子笑道,哪里像,腊梅是圆脸,刘晓庆是鹅蛋脸。
沈喜宝说圆脸好,圆脸有福气,那口气倒像把腊梅娶到手似的!马石根见他们挑画,叽咕道,来福才进的新货,你们就拿了。
叽咕归叽咕,他也过来挑了两张,一张陈冲,一张宝马名车。——张来福又给他们每人挑了一根领带。
张来福货卖得快,星期四就单独去南京补了一趟货。
马石根托他捎了一些头花和袜子,但张来福自作主张地给他进了十条领带和两扎贺卡(一扎圣诞贺卡,一扎新年贺卡),说你尽管卖,如果在南门街不好卖,还给自己卖。
结果捎回去的货都好卖。
以后凡是张来福一个人进货回来,马石根都过来逐类检查,问东问西,能够理解的便仿效,他说这叫“学乖”。
学乖是楚泽方言,就是讨教的意思。
离元旦一天天近了,沈喜宝过来问张来福回不回张家庄,他说自己本来不想回去,元旦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放假三天,刻章生意一定会好,说不定还会碰到来刻公章,那就“逮到大鱼”了。
他本是个灵巧人,这几个月在刻胶皮章上下了不少功夫,也能单独刻了,之前他和小四子一样接到胶皮章都送到西门车站给小陈刻的,然后拆账,各人得一半钱。
刻一个胶皮店章要收10到15块钱,刻公章要收到20到40块钱,真的是带劲。
但腊梅要他陪着回去,他自然不敢违拗,虽然两个关系看似像恋人,其实他一直没有敢于对腊梅真正表白,而腊梅也并没有主动松过口。
他必须认真做生意,对腊梅无微不至的呵护,来赢得腊梅对他的认可和信赖,因而肯献上一颗芳心;而他陪腊梅来来去去也是做给双方父母看的,让他们看到两个年青人默契和相配,有个情感上接受的缓冲和铺垫。
张来福一口回他说不回去。
理由其实和沈喜宝相同,自己刚刚做生意,而且开局很好,不能浪费这个节日。
再说今年元旦离春节也就一个月,不如“两场麦子一场打”,等过年再回去。
沈喜宝问他这次带什么东西回去,他说不带,还是过年回去带,到时到人民商场认真挑选几样像样的礼物带给父母。
“但你还是要到我家去一趟,把我做生意的情况告诉他们。”
“这是肯定的,你生意做得这么好,你爸妈听了一定很高兴!”
“不一定啊……”张来福叹了一口气。他太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了。
沈喜宝像是明白过来似的,也跟着深深叹了口气。
不远处的化工专科学院来了一拨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看来是利用星期天出来逛的。
他们发现了张来福的小百货摊子,一个个惊喜地睁大了眼睛。
女生先是挑发卡,挑头花,男生们则抢着翻年画,翻贺卡,有的把像框拿在手上前看后看的,欢喜得不得了。
这些年画太惹人了,有的男生明星、名车、名刀、名枪各买一张,有的圣诞贺卡和新年贺卡一拿就是七八张。
结果男生女生都不空手,叽叽喳喳地离开了。
张来福盘点了一下,这拨学生竟买了六十几块钱东西,净利润超过四十,可把他乐坏了,简直不敢想象。
陆氏堂兄弟忍不住羡慕,说张来福“这一网不错,网了一群鱼”!
想不到进的领带也好卖。
这个年代即便城市人穿西装打领带的也很少,但总有赶时髦却不懂着装规矩的人,穿夹克衫打领带,甚至穿中山装也打领带的。
张来福这次进了二十根领带,带拉链的那种,方便不会打领带的人,进价一块钱一根,开价五块,正常还价两块五,还有给三块的,但两块也卖。一天下来居然卖掉八根。
傍晚收摊,骑行在回武塘的路上,张来福像做梦似的,心中滚涌着奇异的快乐。
想不到自己第一天做生意,就取得这样的开门红,他并不认为是星期天的原因,通过一天的经营,他对自己进货的眼光相当认可,而且他还明白,生意做长了,他进的货会越来越好。
他像小四子和沈喜宝一样,拢路旁菜场买了菜。他宿舍里的油盐酱醋还不全,就买了两块钱猪头肉,回去下面条做“浇头”。
晚上马石根、小四子和沈喜宝三人嘻嘻哈哈来到张来福住处。
马石根问今天做了多少钱,当听说做了一百六十八块时,三个人都很惊讶。
马石根急急忙忙翻看张来福的货包,在南京他俩分开来进货,以为张来福进的都是他摊子卖的那些货品,哪晓得进了如此精粹和“另类”,眼睛都睁圆了。
沈喜宝和小四子也凑上来看,啧啧称赞,说货进得好。
马石根取出一扎圣诞贺卡,说这是什么画片,也好卖?张来福微笑着说很好卖。
沈喜宝笑他无知:“你笨哦,这不叫画片,这叫圣诞贺卡,还有十天就过圣诞节了,肯定好卖啦!”马石根懵懂地问:“什么神蛋节?我怎么没听说过?”
张来福、沈喜宝和小四子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张来福对他解释,不是神蛋节,是圣诞节,齐天大圣的“圣”,诞生的“诞”,圣诞节是西方的一个重要节日,现在传到中国来了,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爱在这天互相赠送圣诞贺卡,是一种文化时尚。
马石根沮丧地支唔:“我哪懂外国人过的洋节?我没有文化……我小学只上到三年级。”
沈喜宝感叹:“看来做生意还是要多懂知识呀,有知识武装头脑,才能胜人一筹!”
小四子说:“石根,要你带来福学进货的,看来以后你要反过来向他学习哩!”
趁马石根仔细检查货品,小四子和沈喜宝把年画捧出来,摆在床上翻看,张张都喜欢。
张来福要他们挑几张拿到宿舍里贴贴,两人也不客气,每人选了四张。
沈喜宝把电影明星刘晓庆捧在手里端详,说有点像腊梅哩,小四子笑道,哪里像,腊梅是圆脸,刘晓庆是鹅蛋脸。
沈喜宝说圆脸好,圆脸有福气,那口气倒像把腊梅娶到手似的!马石根见他们挑画,叽咕道,来福才进的新货,你们就拿了。
叽咕归叽咕,他也过来挑了两张,一张陈冲,一张宝马名车。——张来福又给他们每人挑了一根领带。
张来福货卖得快,星期四就单独去南京补了一趟货。
马石根托他捎了一些头花和袜子,但张来福自作主张地给他进了十条领带和两扎贺卡(一扎圣诞贺卡,一扎新年贺卡),说你尽管卖,如果在南门街不好卖,还给自己卖。
结果捎回去的货都好卖。
以后凡是张来福一个人进货回来,马石根都过来逐类检查,问东问西,能够理解的便仿效,他说这叫“学乖”。
学乖是楚泽方言,就是讨教的意思。
离元旦一天天近了,沈喜宝过来问张来福回不回张家庄,他说自己本来不想回去,元旦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放假三天,刻章生意一定会好,说不定还会碰到来刻公章,那就“逮到大鱼”了。
他本是个灵巧人,这几个月在刻胶皮章上下了不少功夫,也能单独刻了,之前他和小四子一样接到胶皮章都送到西门车站给小陈刻的,然后拆账,各人得一半钱。
刻一个胶皮店章要收10到15块钱,刻公章要收到20到40块钱,真的是带劲。
但腊梅要他陪着回去,他自然不敢违拗,虽然两个关系看似像恋人,其实他一直没有敢于对腊梅真正表白,而腊梅也并没有主动松过口。
他必须认真做生意,对腊梅无微不至的呵护,来赢得腊梅对他的认可和信赖,因而肯献上一颗芳心;而他陪腊梅来来去去也是做给双方父母看的,让他们看到两个年青人默契和相配,有个情感上接受的缓冲和铺垫。
张来福一口回他说不回去。
理由其实和沈喜宝相同,自己刚刚做生意,而且开局很好,不能浪费这个节日。
再说今年元旦离春节也就一个月,不如“两场麦子一场打”,等过年再回去。
沈喜宝问他这次带什么东西回去,他说不带,还是过年回去带,到时到人民商场认真挑选几样像样的礼物带给父母。
“但你还是要到我家去一趟,把我做生意的情况告诉他们。”
“这是肯定的,你生意做得这么好,你爸妈听了一定很高兴!”
“不一定啊……”张来福叹了一口气。他太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了。
沈喜宝像是明白过来似的,也跟着深深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