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天清晨起来,张来福和沈喜宝才注意到水泥大桥中间栏杆上有三个红漆脱落的米筛大的字牌:“解”、“放”、“桥”。
而从掩映在桥西北角冬青树丛间的一块石碑上,又见到了另外三个字:“古运河”。
两人吃过早饭,在南门街菜场附近找到了庄上的小四子。
小四子大名姚俊生,今年十八岁,在家里排行老四。
他的父亲姚锦松是个荣军,从朝鲜战场上退伍回来的。
退伍的原因是在上甘岭战役被炮弹震聋了耳朵。回来时已经二十八岁,因为残疾和年龄偏大,家里又穷,找不到老婆,只好学个打烧饼的手艺,和瞎眼母亲一起过活。
一天有个从安徽凤阳讨饭过来的瘸腿姑娘来到他的烧饼摊前,他铲了个热乎乎的烧饼给她,想不到这姑娘倒不肯走了,两人便成了夫妻。
姚锦松和安徽女子生下两个女儿四个男孩。
两个女儿没给上学,到了结婚年龄便打发出门了。
男孩中老大从小患有癲痫,十六岁那年为生产队割牛草时发病落水淹死了,老二高中毕业后在镇里农药厂上班,老三初中毕业跟父亲学打了烧饼,这个小四子初一都没念完便辍学了,但他手巧,在学校里削螺陀、削小木枪是一把好手,就是削铅笔都比别个削得好,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小木块刻章,三年前跟人来扬州,就在菜场上摆摊刻字,居然成了家里第一把赚钱好手,据说一年能挣几大千,家里去年新砌的瓦房就是他出的钱,他的二哥因此也顺利地订了亲。
虽然是本庄人,张来福从没有跟小四子打过交道,因为家庭背景截然不同,成长轨迹也没有交集,更因为张来福从小根本不屑把他看在眼里,印象中他总挂着两道清水鼻涕,经常因为顽皮和逃学被父亲打得抱头鼠窜,一副没出息的可怜样儿。
想不到现在自己却带着沈喜宝来投奔他——人生真是滑稽啊!
小四子见到两个本庄青年来找他,而且当中一个还是德高望重的张校长家的公子,非常高兴。
他本以为两人是利用暑假结伴到扬州游玩的,知道真实来意后,先是不胜惊讶,然后便一口应承答应帮忙。
他告诉两人自己一天收入有二三十块时,轮到张来福惊讶了,要知道初级中学的代课教师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块!
但不容他不相信,因为他亲眼看到小四子上午的生意,刻了四个私章和一个店章,就得了十八块。
小四子刻章的时候沈喜宝看得目不转睛的,看到收钱的时候更是情不自禁地在旁边羡慕地直擦巴掌,嘴都笑咧了,好像这钱是放到他口袋里似的。
平时小四子做生意是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南门街上吃。
今天庄上来了人,小四子决定只做半天生意,把两人带回去吃午饭。
他住在城西一个叫武塘的村庄,庄上基本上都是菜农,家家地方敞大,因此搞房屋出租的多。小四子房东姓强,这个姓张来福从来没听说过。
小四子从巷头上买来盐水鹅猪口条油炸豆腐干五香花生米几样熟食,从板床下拎出一扎啤酒,三人用大碗喝。
酒后用煤油炉下了一钢精锅菜面。酒足饭饱,极其满足,都打嗝儿了。
小四子带两人骑车同往附近的江苏农学院澡堂洗澡。
农学院占地很大,因为在暑假期间,校园显得相当寂静。
鲜花夭夭,梧桐森森,教舍井然,还有几幢苏联风格的建筑,想必是五十年代的遗物。有标准的带看台的运动场。
篮球区竟竖着十几副球架。澡堂是白墙平房,设有学生区和对外开放区。这样的大热天,澡堂里竟浴客众多,顶上四台大风扇呼呼地转。
小四子说扬州人喜欢泡茶馆和泡澡——“上午皮包水,下午水**”——越热的天越要泡澡,热天泡澡,热上加热,更利排汗除垢和血液循环,洗完后极其爽快。
张来福和沈喜宝听从小四子的安排,先在头池笼屉上蒸熏,再下大池泡浴,然后到服务区给师傅擦背,最后到水龙头下面洗头净身,回到休息区时觉得体轻如燕,昨天骑行一整天带来的肌肉酸痛全部消失,实在是神奇。
张来福心想,扬州沐浴简直有身体保健恢复功能哪!
三个人像其他浴室一样用大浴巾搭在肚皮上休息。一觉醒来,赶紧穿衣,小四子要带他们到市中心去转转玩玩。
骑行在两边绿化整齐的大马路上,小四子告诉两人,原来扬州最好玩的地方在国庆路人民商场一带,现在转移到文昌阁一带了。
“那地方吃的玩的卖的,样样全堂,可热闹了!”他不无夸耀地说。
看来一个人无论到哪里,住的时间久了,都会爱上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有感情,甚至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主人公的心理。
“文昌阁?是在庙里面吗?”张来福问了一句。他看过一本游记,说北京有座文昌帝君庙,也称文昌庙的。
“没有庙啊!”小四子莫名其妙地回头看了张来福一眼,“就是十字路口一个胖胖高高的一个三层亭子,很好看的,外地游客都爱在那里拍照留念。”
“胖胖高高……”张来福从来没有听过有人用这词儿形容亭台楼阁的。读书少的人用词真是够呛啊!
等到了那里,张来福才恍然省悟,原来文昌阁就是昨天晚上他和沈喜宝刚刚登上解放桥顶朝西眺望,那个千米之外的“金色灯笼”。
很壮观的一个亭阁,起码有二十几米高,为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呈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
因为楼阁周围地面和三重檐面设有射灯和轮廓灯,所以夜晚灯光一开辉煌灿烂,从远处看就像个灯笼了。以后张来福在扬州日子呆长了,才知道南北向的汶河路本来是一条古老的市河,文昌阁是明代建在文津桥上的一座桥亭,解放后市河被填,就成了汶河路,文昌阁留在街面,倒成了扬州城的一座地标。
而从掩映在桥西北角冬青树丛间的一块石碑上,又见到了另外三个字:“古运河”。
两人吃过早饭,在南门街菜场附近找到了庄上的小四子。
小四子大名姚俊生,今年十八岁,在家里排行老四。
他的父亲姚锦松是个荣军,从朝鲜战场上退伍回来的。
退伍的原因是在上甘岭战役被炮弹震聋了耳朵。回来时已经二十八岁,因为残疾和年龄偏大,家里又穷,找不到老婆,只好学个打烧饼的手艺,和瞎眼母亲一起过活。
一天有个从安徽凤阳讨饭过来的瘸腿姑娘来到他的烧饼摊前,他铲了个热乎乎的烧饼给她,想不到这姑娘倒不肯走了,两人便成了夫妻。
姚锦松和安徽女子生下两个女儿四个男孩。
两个女儿没给上学,到了结婚年龄便打发出门了。
男孩中老大从小患有癲痫,十六岁那年为生产队割牛草时发病落水淹死了,老二高中毕业后在镇里农药厂上班,老三初中毕业跟父亲学打了烧饼,这个小四子初一都没念完便辍学了,但他手巧,在学校里削螺陀、削小木枪是一把好手,就是削铅笔都比别个削得好,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小木块刻章,三年前跟人来扬州,就在菜场上摆摊刻字,居然成了家里第一把赚钱好手,据说一年能挣几大千,家里去年新砌的瓦房就是他出的钱,他的二哥因此也顺利地订了亲。
虽然是本庄人,张来福从没有跟小四子打过交道,因为家庭背景截然不同,成长轨迹也没有交集,更因为张来福从小根本不屑把他看在眼里,印象中他总挂着两道清水鼻涕,经常因为顽皮和逃学被父亲打得抱头鼠窜,一副没出息的可怜样儿。
想不到现在自己却带着沈喜宝来投奔他——人生真是滑稽啊!
小四子见到两个本庄青年来找他,而且当中一个还是德高望重的张校长家的公子,非常高兴。
他本以为两人是利用暑假结伴到扬州游玩的,知道真实来意后,先是不胜惊讶,然后便一口应承答应帮忙。
他告诉两人自己一天收入有二三十块时,轮到张来福惊讶了,要知道初级中学的代课教师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块!
但不容他不相信,因为他亲眼看到小四子上午的生意,刻了四个私章和一个店章,就得了十八块。
小四子刻章的时候沈喜宝看得目不转睛的,看到收钱的时候更是情不自禁地在旁边羡慕地直擦巴掌,嘴都笑咧了,好像这钱是放到他口袋里似的。
平时小四子做生意是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南门街上吃。
今天庄上来了人,小四子决定只做半天生意,把两人带回去吃午饭。
他住在城西一个叫武塘的村庄,庄上基本上都是菜农,家家地方敞大,因此搞房屋出租的多。小四子房东姓强,这个姓张来福从来没听说过。
小四子从巷头上买来盐水鹅猪口条油炸豆腐干五香花生米几样熟食,从板床下拎出一扎啤酒,三人用大碗喝。
酒后用煤油炉下了一钢精锅菜面。酒足饭饱,极其满足,都打嗝儿了。
小四子带两人骑车同往附近的江苏农学院澡堂洗澡。
农学院占地很大,因为在暑假期间,校园显得相当寂静。
鲜花夭夭,梧桐森森,教舍井然,还有几幢苏联风格的建筑,想必是五十年代的遗物。有标准的带看台的运动场。
篮球区竟竖着十几副球架。澡堂是白墙平房,设有学生区和对外开放区。这样的大热天,澡堂里竟浴客众多,顶上四台大风扇呼呼地转。
小四子说扬州人喜欢泡茶馆和泡澡——“上午皮包水,下午水**”——越热的天越要泡澡,热天泡澡,热上加热,更利排汗除垢和血液循环,洗完后极其爽快。
张来福和沈喜宝听从小四子的安排,先在头池笼屉上蒸熏,再下大池泡浴,然后到服务区给师傅擦背,最后到水龙头下面洗头净身,回到休息区时觉得体轻如燕,昨天骑行一整天带来的肌肉酸痛全部消失,实在是神奇。
张来福心想,扬州沐浴简直有身体保健恢复功能哪!
三个人像其他浴室一样用大浴巾搭在肚皮上休息。一觉醒来,赶紧穿衣,小四子要带他们到市中心去转转玩玩。
骑行在两边绿化整齐的大马路上,小四子告诉两人,原来扬州最好玩的地方在国庆路人民商场一带,现在转移到文昌阁一带了。
“那地方吃的玩的卖的,样样全堂,可热闹了!”他不无夸耀地说。
看来一个人无论到哪里,住的时间久了,都会爱上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有感情,甚至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主人公的心理。
“文昌阁?是在庙里面吗?”张来福问了一句。他看过一本游记,说北京有座文昌帝君庙,也称文昌庙的。
“没有庙啊!”小四子莫名其妙地回头看了张来福一眼,“就是十字路口一个胖胖高高的一个三层亭子,很好看的,外地游客都爱在那里拍照留念。”
“胖胖高高……”张来福从来没有听过有人用这词儿形容亭台楼阁的。读书少的人用词真是够呛啊!
等到了那里,张来福才恍然省悟,原来文昌阁就是昨天晚上他和沈喜宝刚刚登上解放桥顶朝西眺望,那个千米之外的“金色灯笼”。
很壮观的一个亭阁,起码有二十几米高,为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呈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
因为楼阁周围地面和三重檐面设有射灯和轮廓灯,所以夜晚灯光一开辉煌灿烂,从远处看就像个灯笼了。以后张来福在扬州日子呆长了,才知道南北向的汶河路本来是一条古老的市河,文昌阁是明代建在文津桥上的一座桥亭,解放后市河被填,就成了汶河路,文昌阁留在街面,倒成了扬州城的一座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