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10章 可造之才
李天印心里不是滋味。为了给李清林开结婚证明,王安邦将了他一军。不过,父母之命的婚恋观已经是四旧思想了,量他王安邦也翻不起风浪来。
李天印老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眼下里,又到了给老四娶媳妇的时候了,这家里的事一桩又一桩,啥时候不把孩子们安顿好,事都没完。
还有怀玉这孩子,一开始他们还指望只是暂时替刘梦影养着,要不了多长时间她自然会将孩子接回北京的。可没想到她这一去不复返了。夫妻俩渐渐感到体力不支,李天印曾提议不如将他送给那些没儿子的人,既解决了他们无后的难题,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王菊香坚决不同意,既然自己答应替刘梦影养孩子,就不能背信弃义。
不能去学校了,李怡华有了更多时间学习画画。李清河工作了,不光有了收入,还有了好多学校定的美术方面的书籍。他从小到大就在上学,地里的庄稼从没干过,也不会干,他知道父母的心思,只要对小妹好,就算是尽孝了。他从城里买了好多小人书给妹妹看,想要培养她在绘画方面的能力。
李怡华慢慢在绘画中将自己的创意加进去,她学会了思考,绝不人云亦云。甚至她会在描摹的时候配上自己写的小诗。绘画与文学一脉相通,休学在家不能走动,她让哥哥帮忙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世界名著来读。
有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李怡华给顾子文写封信。至于写些什么,无非是谁家猪下仔了,谁家的地收成好。她文采很好,每一封信都写的很长。不知道顾子文的地址,她就把信交给董盈盈,让她回城的时候捎到城里。
没多久,董盈盈生了个女儿,起名柔美。
父亲董天台和母亲何淑芳不知从哪得到消息,提了大包小包东西来看她。
“妈,你们不是和我断绝关系了?把我吓的都不敢回去。”董盈盈故意逗他们。
董天台是位中学老师,一脸的喜气,说:“闺女,这是你妈的主意,目的是想逼你回城。你结婚没多长时间,她就要来看你,被我挡住了。这世上只有鼻泣往嘴里流的,那见过鼻涕往鼻子里流的。”父亲风趣的说。
李清林第一次和丈人丈母见面,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自在。
“清林,当时没参加你们的婚礼,是我们的不对。孩子大了由不得父母,我们只想让她找个好男人,我想这一点你应该理解我们的。”何淑芳说。
李清林笑着说:“爸,妈,不要说你们不乐意,我是当事人,我对我和盈盈的事到现在都心里没谱,担心她哪一天会抛下我。”
“少贫嘴了,我要是有那心就不会留下来了。”
夫妻俩是来接董盈盈回娘家过满月的。
“我不回去,妈,清林要承包山林,在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他。”
“你这孩子,回娘家坐月子是风俗习惯,你哥嫂还眼巴巴的等着你回去。”何淑芳失望的说。
“那有这样多规矩?妈,等清林的事办顺了,我会回去多住些日子。这封信,麻烦你们捎给梦影,让她把信转交给顾子文。”董盈盈拿了李怡华写给顾子文的信给他们。
刘梦影自从离开栗园庄村,就没再回来过。
她被安排在一家国营饭店工作,嫁给了一位领导的儿子,夫妻关系不是很融洽。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婚的晚上男人发现她肚子上有妊娠纹,断定她是个放浪的女人,夫妻关系一度紧张,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
这年夏天,李清朋留下一张纸条不辞而别,说去京城打拼一番,不干出一番事业是不会回村的。
李天印让李怡华写信给顾子文,让他帮忙在京城找他。
顾子文很快就回了信,说李清朋先去找他,报社实在找不到适合他干的工作,就将他介绍到刘梦影所在的饭店当了一名勤杂工。
李天印两口子很生气,骂儿子真不争气,北京那么大,哪里找不到事做,非要和刘梦影日搅在一起。刘梦影能未婚生子,说明她人品有问题。
李清林安慰他们,说李清朋是个有主见的人,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也没错,而且有顾子文在跟前照应,他也不会有事。
王菊香心疼儿子,痛哭流涕了一回。
“妈,爸,有我和大哥二哥在村里陪你,孝敬你不也是一样?”李怡华安慰王菊香。
董盈盈笑问:“你不是要当画家吗?呆在村里怎么当画家。”
“嫂子,我可以当田园画家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你这个城里人都愿意在农村扎根,我为什么不能?”李怡华一脸稚气,却透着老成。
李怡华考上了公社柳林中学。女大十八变,她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雪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浑身上下透出一股空灵锦绣。
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李清元正在上高中,高中与初中一河之隔,却比初中要远一些。兄妹俩上学不同路,也搭不成伴。
柳林中学离家六公里,每天上学光走路就需要四十多分钟。自从李清朋离开家,家里的柴火都安排给李清元。李清元每天早上上山打柴,打完柴后才去上学。为了不影响他,李怡华坚持走路上学,将自行车让给哥哥骑。
柳林中学依山傍水,学校门前有个小小的农用飞机场。每年三四月植树季节,便会有播种机前来播种。李怡华对新学校非常满意。
她是村里唯一个上了初中的女孩,女孩子早早都辍学了,甚至有的早已定下了婆家。
每天上学走那么远路,一个玩伴也没有。特别是冬天学校有晨读和晚修课,对她来说太难了,学校不管食宿,光每天上学放学就得走几十里路。老师考虑到她家离学校远,允许她不用上晚修和晨读,早上也不用按照到校。
李怡华不同意:“老师,我得和大家一样必须遵守纪律,为啥我就要搞特殊,我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每天早上,李怡华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踩着星晨和露水上学。沿路的村庄稀稀落落,中途有一两里路没有人烟,走在路上,不时有野狗叫唤,甚至分不清是狼还是狗。李天印两口子生怕她有个闪失,要送她又不肯。两口子只好悄悄的跟在她身后保护她。
这样的日子不是长法,时间长了,两口子也吃不消。
王菊香和女儿商量:“不如在学校附近给你租间房子?”
李怡华立即反对:“这多浪费钱啊,你们不用担心,路远怕什么,我刚好可以在路上背书。”
“这孩子,咋这么懂事?菊香,这个女儿你教育的好。”李天印夸难得夸老婆一回。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你总是骂我把孩子没教育好,到女儿这却变了,真是偏心眼。”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李怡华班级新换了班主任魏老师,天天早上带学生在机场晨跑。临近播种季节,机场开始对行人进行管制。一天早上,魏老师按往常一样带着同学们进入机场跑道,和机场管理人员发生言语冲突。魏老师被林场管理所强行拘留。
老师被关,一时间,班里乱成一团,纪律松散,李怡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代魏老师管理班级。
要怎样才能提醒同学们,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给老师学。她想到一个好办法。
李怡华一晚上没睡,在一张平时用来画画的纸上写了一份倡议书,倡议同学们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努力学习,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倡议书的四角,画着四条飞舞的蛟龙。
李怡华起了个大早,在同学们到学校之前,将倡议书贴到黑板上。
一时间,一片哗然。同学们都在猜测是谁写的这份倡议书。
班里纪律好了,同学们都鼓着一股劲拼起了学习。
匿名的倡议书很快被送到学校教务处,校长一声令下,将倡议书装裱成框挂在各个班级讲台的正上方,作为校训。
娟秀的字体和扎实的绘画功底暴露了李怡华的身份。
魏老师重回学校后,对她的才华感到震惊,拍了拍李怡华的肩膀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子,照这样下去,你会是个可造之才。”
魏老师是部队转业回来的,一向有军人风范,他的表扬激发了李怡华的斗志和奋斗的信心。每天奔走在学校的路上,李怡华将课本中的文言文写在手心,去一趟学校背一段,把每一段都背的滚瓜烂熟,语文成了她学的最好的一门课程。
一年后,李清元考上大学,李天印欣喜不已,同时,家中负担更重了。
李怡华上到初三最的时候,时不时感到父亲的神情多了一些忧郁。
年龄不饶人,李天印渐渐感到有心无力。
李天印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是让女儿继续上高中还是回村务农?和她同龄的女孩子大多都结婚生子了。
王安邦因为年龄太大,民怨太深,被村民告到乡政府要求重新选举新一任村长,李清林毫毫无悬念的当选。终于为李天印挣得了脸面,王安邦整个人怂了很多,儿子俊杰书念不进去早早务了农,他还没有找对象,只盼着李怡华辍学回家。
王安邦不知从哪儿得到李天印不打算让李怡华上高中的消息,喜不自禁的想,该正式向李天印家下聘礼了。
李天印老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眼下里,又到了给老四娶媳妇的时候了,这家里的事一桩又一桩,啥时候不把孩子们安顿好,事都没完。
还有怀玉这孩子,一开始他们还指望只是暂时替刘梦影养着,要不了多长时间她自然会将孩子接回北京的。可没想到她这一去不复返了。夫妻俩渐渐感到体力不支,李天印曾提议不如将他送给那些没儿子的人,既解决了他们无后的难题,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王菊香坚决不同意,既然自己答应替刘梦影养孩子,就不能背信弃义。
不能去学校了,李怡华有了更多时间学习画画。李清河工作了,不光有了收入,还有了好多学校定的美术方面的书籍。他从小到大就在上学,地里的庄稼从没干过,也不会干,他知道父母的心思,只要对小妹好,就算是尽孝了。他从城里买了好多小人书给妹妹看,想要培养她在绘画方面的能力。
李怡华慢慢在绘画中将自己的创意加进去,她学会了思考,绝不人云亦云。甚至她会在描摹的时候配上自己写的小诗。绘画与文学一脉相通,休学在家不能走动,她让哥哥帮忙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世界名著来读。
有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李怡华给顾子文写封信。至于写些什么,无非是谁家猪下仔了,谁家的地收成好。她文采很好,每一封信都写的很长。不知道顾子文的地址,她就把信交给董盈盈,让她回城的时候捎到城里。
没多久,董盈盈生了个女儿,起名柔美。
父亲董天台和母亲何淑芳不知从哪得到消息,提了大包小包东西来看她。
“妈,你们不是和我断绝关系了?把我吓的都不敢回去。”董盈盈故意逗他们。
董天台是位中学老师,一脸的喜气,说:“闺女,这是你妈的主意,目的是想逼你回城。你结婚没多长时间,她就要来看你,被我挡住了。这世上只有鼻泣往嘴里流的,那见过鼻涕往鼻子里流的。”父亲风趣的说。
李清林第一次和丈人丈母见面,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自在。
“清林,当时没参加你们的婚礼,是我们的不对。孩子大了由不得父母,我们只想让她找个好男人,我想这一点你应该理解我们的。”何淑芳说。
李清林笑着说:“爸,妈,不要说你们不乐意,我是当事人,我对我和盈盈的事到现在都心里没谱,担心她哪一天会抛下我。”
“少贫嘴了,我要是有那心就不会留下来了。”
夫妻俩是来接董盈盈回娘家过满月的。
“我不回去,妈,清林要承包山林,在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他。”
“你这孩子,回娘家坐月子是风俗习惯,你哥嫂还眼巴巴的等着你回去。”何淑芳失望的说。
“那有这样多规矩?妈,等清林的事办顺了,我会回去多住些日子。这封信,麻烦你们捎给梦影,让她把信转交给顾子文。”董盈盈拿了李怡华写给顾子文的信给他们。
刘梦影自从离开栗园庄村,就没再回来过。
她被安排在一家国营饭店工作,嫁给了一位领导的儿子,夫妻关系不是很融洽。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婚的晚上男人发现她肚子上有妊娠纹,断定她是个放浪的女人,夫妻关系一度紧张,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
这年夏天,李清朋留下一张纸条不辞而别,说去京城打拼一番,不干出一番事业是不会回村的。
李天印让李怡华写信给顾子文,让他帮忙在京城找他。
顾子文很快就回了信,说李清朋先去找他,报社实在找不到适合他干的工作,就将他介绍到刘梦影所在的饭店当了一名勤杂工。
李天印两口子很生气,骂儿子真不争气,北京那么大,哪里找不到事做,非要和刘梦影日搅在一起。刘梦影能未婚生子,说明她人品有问题。
李清林安慰他们,说李清朋是个有主见的人,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也没错,而且有顾子文在跟前照应,他也不会有事。
王菊香心疼儿子,痛哭流涕了一回。
“妈,爸,有我和大哥二哥在村里陪你,孝敬你不也是一样?”李怡华安慰王菊香。
董盈盈笑问:“你不是要当画家吗?呆在村里怎么当画家。”
“嫂子,我可以当田园画家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你这个城里人都愿意在农村扎根,我为什么不能?”李怡华一脸稚气,却透着老成。
李怡华考上了公社柳林中学。女大十八变,她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雪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浑身上下透出一股空灵锦绣。
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李清元正在上高中,高中与初中一河之隔,却比初中要远一些。兄妹俩上学不同路,也搭不成伴。
柳林中学离家六公里,每天上学光走路就需要四十多分钟。自从李清朋离开家,家里的柴火都安排给李清元。李清元每天早上上山打柴,打完柴后才去上学。为了不影响他,李怡华坚持走路上学,将自行车让给哥哥骑。
柳林中学依山傍水,学校门前有个小小的农用飞机场。每年三四月植树季节,便会有播种机前来播种。李怡华对新学校非常满意。
她是村里唯一个上了初中的女孩,女孩子早早都辍学了,甚至有的早已定下了婆家。
每天上学走那么远路,一个玩伴也没有。特别是冬天学校有晨读和晚修课,对她来说太难了,学校不管食宿,光每天上学放学就得走几十里路。老师考虑到她家离学校远,允许她不用上晚修和晨读,早上也不用按照到校。
李怡华不同意:“老师,我得和大家一样必须遵守纪律,为啥我就要搞特殊,我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每天早上,李怡华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踩着星晨和露水上学。沿路的村庄稀稀落落,中途有一两里路没有人烟,走在路上,不时有野狗叫唤,甚至分不清是狼还是狗。李天印两口子生怕她有个闪失,要送她又不肯。两口子只好悄悄的跟在她身后保护她。
这样的日子不是长法,时间长了,两口子也吃不消。
王菊香和女儿商量:“不如在学校附近给你租间房子?”
李怡华立即反对:“这多浪费钱啊,你们不用担心,路远怕什么,我刚好可以在路上背书。”
“这孩子,咋这么懂事?菊香,这个女儿你教育的好。”李天印夸难得夸老婆一回。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你总是骂我把孩子没教育好,到女儿这却变了,真是偏心眼。”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李怡华班级新换了班主任魏老师,天天早上带学生在机场晨跑。临近播种季节,机场开始对行人进行管制。一天早上,魏老师按往常一样带着同学们进入机场跑道,和机场管理人员发生言语冲突。魏老师被林场管理所强行拘留。
老师被关,一时间,班里乱成一团,纪律松散,李怡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代魏老师管理班级。
要怎样才能提醒同学们,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给老师学。她想到一个好办法。
李怡华一晚上没睡,在一张平时用来画画的纸上写了一份倡议书,倡议同学们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努力学习,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倡议书的四角,画着四条飞舞的蛟龙。
李怡华起了个大早,在同学们到学校之前,将倡议书贴到黑板上。
一时间,一片哗然。同学们都在猜测是谁写的这份倡议书。
班里纪律好了,同学们都鼓着一股劲拼起了学习。
匿名的倡议书很快被送到学校教务处,校长一声令下,将倡议书装裱成框挂在各个班级讲台的正上方,作为校训。
娟秀的字体和扎实的绘画功底暴露了李怡华的身份。
魏老师重回学校后,对她的才华感到震惊,拍了拍李怡华的肩膀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子,照这样下去,你会是个可造之才。”
魏老师是部队转业回来的,一向有军人风范,他的表扬激发了李怡华的斗志和奋斗的信心。每天奔走在学校的路上,李怡华将课本中的文言文写在手心,去一趟学校背一段,把每一段都背的滚瓜烂熟,语文成了她学的最好的一门课程。
一年后,李清元考上大学,李天印欣喜不已,同时,家中负担更重了。
李怡华上到初三最的时候,时不时感到父亲的神情多了一些忧郁。
年龄不饶人,李天印渐渐感到有心无力。
李天印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是让女儿继续上高中还是回村务农?和她同龄的女孩子大多都结婚生子了。
王安邦因为年龄太大,民怨太深,被村民告到乡政府要求重新选举新一任村长,李清林毫毫无悬念的当选。终于为李天印挣得了脸面,王安邦整个人怂了很多,儿子俊杰书念不进去早早务了农,他还没有找对象,只盼着李怡华辍学回家。
王安邦不知从哪儿得到李天印不打算让李怡华上高中的消息,喜不自禁的想,该正式向李天印家下聘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