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8章 改革探索
李留城的父亲李子旗出生于1945年2月,李子旗一生下来就没有爹,因为李国建不久前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
李子旗的母亲刘青霞把他一手拉扯大,确实不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一天,李家村的全体村民也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李子旗的母亲刘青霞从小就教育李子旗道:“子旗啊,如今新中国成立,我们李家村也获得解放,你不要忘记你爷爷李红君和父亲李国建都是游击队战士,为国捐躯,他们牺牲,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你要记住他们的嘱托,今后要为李家村发展做贡献,让村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妈,我知道了,我们李家村是我的祖先一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必须努力奋斗,让李家村发展得更好。”李子旗自信地说道。
建国后,与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李家村也经历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李家村的村民虽然站起来,但离富起来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
1978年,中国正式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年,年轻的李子旗被村民推选为李家村的村长。
也是在这一年的6月,李留城出生了,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叫李凤娟,一个叫李凤英。
李留城小时候机灵活泼,也很懂事,因此,李子旗对他寄予厚望。
李子旗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李留城将来多学点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国家栋梁之才。
李留城似乎也知道父亲李子旗的心意,很用功读书。
可是,被“天窗山”大山包围的李家村,似乎依旧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的春风难以吹进这个千年古村。
李子旗通过报纸了解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干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李子旗当时非常高兴,他感觉到李家村也要走到这一步。
当时的李家村,大家依然在吃大锅饭,靠挣工分生活,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
李家村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大锅饭思想严重,况且与外面世界没有多少联系,村民得过且过,也没有想到去“单干”(包产到户)。
冬天来了,为了李家村的未来发展,李子旗带领大家去兴修水利。
考虑到今后会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吃饭都成问题。
李子旗计划先把村口的水库修好,再开垦出三百亩荒地,变成良田,将来能多产粮食。
当李子旗把这个计划告诉前来开村民大会的村民时,会场顿时炸开了锅。
“修水库累死人,这大冬天的,又冷,不如在太阳下晒太阳舒服。”
“子旗,你吃饱了撑着吧,要那么多田干嘛,我们一年打的粮食够多了,够吃就行。”
“修水库会挖掉我们李家村的脉气,我们以前多么辉煌,就是据说在民国时砍了村口的一棵古樟树,从此村庄衰败,又是白军,又是日本鬼子侵略,到如今几十年,咱们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出过,愧对先人啊。”
“这个水库修得那么深,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会淹死小孩,我们村坚决不要修水库。”
“如今我们粮食够每家吃了,再开垦荒山变良田,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么。”
一时间,李子旗陷入了要被大家讨伐的危险境地。
李子旗面带笑容说道:“乡亲们,大家信任我,推举我为村长,我很荣幸,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李家村也要走这一步,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现在就得多劳动,多做准备。”
“你说的是国家政策,我们这山坳里,还早呢,像我们李家村这样挣工分集体劳动多好,这才是社会主义,大家同甘共苦,搞什么单干,那是非常危险的思想。”说话的是村里老单身汉李高员,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像他这样在村集体里混日子的还有一批人。
“就是啊,你李子旗是不是想出风头,为自己捞好处,那么积极要单干,集体多好,大家抱团取暖呢,这才是我们李家村的传统。”残疾人李志强也跟着唱反调。
李子旗第一次感受到村民思想多么落后,自己要带领村民致富绝非易事。
最终,水库没能修好,李子旗只能自己带头垦荒,增加种粮的良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取影响李家村的父老乡亲。
看着李家村的村民吃大锅饭,挣工分过活,李子旗实在是心里难受。
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两年后,李家村正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单干),李子旗打心里赞成,他希望开家村的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那些好吃懒做的村民依旧恶习不改,分给他们的田地一片荒芜,种下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他们结伴出去乞讨。
大部分村民还是通过种田,不仅供应全家口粮,还有余粮卖给国家。
然而,与周边的农村相比,李家村还是非常落后的。
出路在哪里?
李子旗不是没有进行过探索。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李子旗首先考虑的是种香菇。
因为李家村地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种香菇最适合了。
李子旗通过乡政府,为村民购进菌种。
一些村民因为技术把握不当,结果产出很低,亏本厉害,于是来年再也不种了。
另一些村民大获丰收,但是,由于李家村信息闭塞,没有把香菇运送到大城市销售。
村民只能把香菇拿到县城或者乡集市去卖,也挣不了几个钱。
看到没什么搞头,村民慢慢地失去了对香菇的兴趣。
李子旗对此也毫无办法,致富之路怎么就是行不通。
李子旗也希望发展乡村企业,但是,资金、技术、管理还有各种思想的束缚等,让他望而却步。
在寻求村里的发展路子同时,李子旗也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李留城身上。
也许,一次次挫折,让李子旗感到力不从心。
李子旗倒是希望儿子以后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个理想大学,成为一个队国家有用的人才。
如今,儿子李留城还真争气了,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李子旗的母亲刘青霞把他一手拉扯大,确实不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一天,李家村的全体村民也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李子旗的母亲刘青霞从小就教育李子旗道:“子旗啊,如今新中国成立,我们李家村也获得解放,你不要忘记你爷爷李红君和父亲李国建都是游击队战士,为国捐躯,他们牺牲,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你要记住他们的嘱托,今后要为李家村发展做贡献,让村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妈,我知道了,我们李家村是我的祖先一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必须努力奋斗,让李家村发展得更好。”李子旗自信地说道。
建国后,与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李家村也经历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李家村的村民虽然站起来,但离富起来的愿望还有很大的差距。
1978年,中国正式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年,年轻的李子旗被村民推选为李家村的村长。
也是在这一年的6月,李留城出生了,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叫李凤娟,一个叫李凤英。
李留城小时候机灵活泼,也很懂事,因此,李子旗对他寄予厚望。
李子旗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李留城将来多学点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国家栋梁之才。
李留城似乎也知道父亲李子旗的心意,很用功读书。
可是,被“天窗山”大山包围的李家村,似乎依旧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的春风难以吹进这个千年古村。
李子旗通过报纸了解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干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李子旗当时非常高兴,他感觉到李家村也要走到这一步。
当时的李家村,大家依然在吃大锅饭,靠挣工分生活,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
李家村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大锅饭思想严重,况且与外面世界没有多少联系,村民得过且过,也没有想到去“单干”(包产到户)。
冬天来了,为了李家村的未来发展,李子旗带领大家去兴修水利。
考虑到今后会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吃饭都成问题。
李子旗计划先把村口的水库修好,再开垦出三百亩荒地,变成良田,将来能多产粮食。
当李子旗把这个计划告诉前来开村民大会的村民时,会场顿时炸开了锅。
“修水库累死人,这大冬天的,又冷,不如在太阳下晒太阳舒服。”
“子旗,你吃饱了撑着吧,要那么多田干嘛,我们一年打的粮食够多了,够吃就行。”
“修水库会挖掉我们李家村的脉气,我们以前多么辉煌,就是据说在民国时砍了村口的一棵古樟树,从此村庄衰败,又是白军,又是日本鬼子侵略,到如今几十年,咱们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出过,愧对先人啊。”
“这个水库修得那么深,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会淹死小孩,我们村坚决不要修水库。”
“如今我们粮食够每家吃了,再开垦荒山变良田,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么。”
一时间,李子旗陷入了要被大家讨伐的危险境地。
李子旗面带笑容说道:“乡亲们,大家信任我,推举我为村长,我很荣幸,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李家村也要走这一步,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现在就得多劳动,多做准备。”
“你说的是国家政策,我们这山坳里,还早呢,像我们李家村这样挣工分集体劳动多好,这才是社会主义,大家同甘共苦,搞什么单干,那是非常危险的思想。”说话的是村里老单身汉李高员,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像他这样在村集体里混日子的还有一批人。
“就是啊,你李子旗是不是想出风头,为自己捞好处,那么积极要单干,集体多好,大家抱团取暖呢,这才是我们李家村的传统。”残疾人李志强也跟着唱反调。
李子旗第一次感受到村民思想多么落后,自己要带领村民致富绝非易事。
最终,水库没能修好,李子旗只能自己带头垦荒,增加种粮的良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取影响李家村的父老乡亲。
看着李家村的村民吃大锅饭,挣工分过活,李子旗实在是心里难受。
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两年后,李家村正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单干),李子旗打心里赞成,他希望开家村的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那些好吃懒做的村民依旧恶习不改,分给他们的田地一片荒芜,种下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他们结伴出去乞讨。
大部分村民还是通过种田,不仅供应全家口粮,还有余粮卖给国家。
然而,与周边的农村相比,李家村还是非常落后的。
出路在哪里?
李子旗不是没有进行过探索。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李子旗首先考虑的是种香菇。
因为李家村地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种香菇最适合了。
李子旗通过乡政府,为村民购进菌种。
一些村民因为技术把握不当,结果产出很低,亏本厉害,于是来年再也不种了。
另一些村民大获丰收,但是,由于李家村信息闭塞,没有把香菇运送到大城市销售。
村民只能把香菇拿到县城或者乡集市去卖,也挣不了几个钱。
看到没什么搞头,村民慢慢地失去了对香菇的兴趣。
李子旗对此也毫无办法,致富之路怎么就是行不通。
李子旗也希望发展乡村企业,但是,资金、技术、管理还有各种思想的束缚等,让他望而却步。
在寻求村里的发展路子同时,李子旗也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李留城身上。
也许,一次次挫折,让李子旗感到力不从心。
李子旗倒是希望儿子以后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个理想大学,成为一个队国家有用的人才。
如今,儿子李留城还真争气了,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